俞心见-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俞心见-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求是生物科学俞心见
个人信息
求是科学班(生物)1601
联系方式:微信YuXinjian98
托福 110; GRE 326,没拼分,中国考的
publication等科研成果:网申时期有一篇provisionally accepted的一作论文
推荐信来源:大四哈佛intern导师、浙大导师陈铭老师、浙大任课老师
本科学习科研经历
本科时实验室经历了哪些轮转
我们是大一结束的暑假开始找实验室,当时其实对自己的兴趣和生物方面各个领域了解不太够,选实验室的时候稍微有点盲目。一开始我去班主任陈才勇老师实验室轮转了两周,之后觉得对生信更感兴趣,就去了陈铭老师实验室,最后决定留了下来。
本科阶段的科研成果
网申时期有一篇provisionally accepted的一作论文;相同的项目参加了一个浙江省生物信息学学会的竞赛拿了第二名
iGEM金牌(单就这个奖来说作用有限,很难称为成果,不过过程中还是有所收获的)
在本科阶段,科研与学业的平衡
这是个好问题,不同人的情况应该不太一样。对我个人来说我就特别不擅长在同时期平衡两件很重要的事。我通常喜欢一件一件分别解决事情,但科研和学业哪一项都不是短时间能处理完的,包括准备考英语也有增加我的负担,当时我为这个事情困惑了不少时间。分享一下我选择的路吧,对于相同性格的同学可以做个参考。
学院没有生信专业,但我觉得要开始生信的科研需要准备的知识和技能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大一大二我在修必修课的同时尽量选择了一些做生信相关的课程。利用暑期和寒假两个假期集中准备了托福和GRE,所幸各考了一次都拿到了满意的成绩。
到了大三课程压力小了,英语考试也都解决了,我才真正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科研,那时候也通过课程和iGEM竞赛储备了些知识和技能,相对来说就没有刚开始加入实验室那样的没有头绪了,课题的成形和推进也相对比较快。大三结束后课修完了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就到了美国做RA和准备申请。
出国准备——intern/RA 篇
申请Intertn时前辈们准备了哪些材料(ps,cv…),前辈能提供当时的模版吗
CV需要;Intern的话除非申请官方项目,不然感觉一般不需要ps;自己联系教授的话邮件里需要比较明确的说明自己的背景和想做的事。材料可以分享,不过不同人的情况应该很不一样,有需要帮助的话可以联系我。
前辈们申请intern的过程(择校,选择方向),有什么经验或者踩过的坑吗
我尝试了一下UCLA的CSST,进了面试之后没过,也不清楚具体原因,外加现在应该也没有这个项目了。别的就是通过校友转发的招intern的通知去面试了哈佛大学的一个组,直接向PI申请的,后来通过了就也没找别的,做的方向是deep learning和医学影像,觉得自己感兴趣也想学习这方面知识,就直接去了。
踩的坑是有点一言难尽的,过去了之后发现导师mentoring的方式不合适吧,整个intern期间其实心情挺压抑的。通过这次经历是长了很多经验的,以前只看做的方向喜不喜欢,但其实在一个实验室待的体验跟太多别的因素相关了(至少在读完phd之前是这样),不同导师的性格、对学生的预期和mentoring的方式都很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有合拍的导师和同事我觉得对于申请有很大的作用,其实很多时候人与人的感觉也是相互的,自己觉得找到了信任、合拍的导师,导师也会有更大的概率对你有好印象。毕竟最后推荐信是一个很主观的考量,intern到申请的时间很短,大多数人不会有硬性的科研产出,那么导师写的推荐信就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签证的准备
签证的结果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就按标准的流程和规定的材料走,提前预留好时间。
Intern过程中的经历
这个也说来话长,总的来说我intern的导师基本不管学生,不回邮件也不跟我meeting,只有每周组会见一次,他也不怎么对我做的东西提建议。基本靠自己捣鼓出了一个小项目,在申请前有一些初步的结果。外加花了额外时间把国内做的项目完善和投稿,10月投了出去,后来在网申提交前夕得到了不错的peer review结果。就把这些经历包装了一下,在11月集中准备了申请材料,完成网申。
出国申请——申请国外Phd/MS
MS我不了解,跟Phd挺不一样的,主要经验都针对Phd申请。
申请时候对成绩和科研经历的整体要求
绩点的话我觉得对于网申初筛还是有用的,我面试时候也感觉到好的成绩至少会让人家多看几眼简历吧,所以可以尽量去拿好一点的分数,不过也不需要过于焦虑,好的推荐信和科研经历会更重要些。科研经历的要求很难描述吧,但至少得有一两段比较完整的经历,能自圆其说表明自己适合申请的项目。
关于推荐信
推荐信一般至少要三封,来自科研导师的推荐信可以尽量多一些,如果有三段科研经历的话也可以搭配一个任课老师或者来自别的经历的推荐信,讲讲其他方面的能力。一般对于科研导师来说,跟着ta做过一段时间科研,ta对你有足够了解的话就可以要推荐信(除非这个导师对于写推荐信之前做科研的时长有要求,感觉比较少,但可以提前了解下,不然大多数人从暑期出去到申请其实就两三个月时间)。别的任课老师,或者参加了什么竞赛,就要看具体情况了,基本还是需要老师对你有足够的了解,可以自己想想这个老师可以给你写点什么,不能凭空的夸奖,要讲出一些具体事例的,如果你能想出这些事例,但这个老师就比较合适。一般找自己对课程内容比较感兴趣、能参与课堂活动或讨论比较多、获得老师注意的,这样在课堂上有很亮眼表现的话可以作为推荐信的素材呈现,此外比较现实的考量,可以看看有没有开课老师有国外的connection。
前辈们是怎么样准备套磁的,有中介的必要吗
正式申请我没有套磁,一方面我当时抽不出时间,另一方面生物医学挺多博士项目是committee决定录取的,套磁作用也比较有限。找不错的暑研还是可以套磁的,不过最好找有人去过的组,了解一下PI的工作风格和人品,申请季如果能有个肯帮忙的好老师真的是机会多太多了。中介我个人觉得不是必须的吧,对于Phd的申请每个人的想做的方向和自己的优势只有自己最清楚。可以找一些信得过的老师、朋友、实验室同事改改材料、提提意见。
申请Phd时,又有哪些材料需要准备,哪些是棘手的
每个学校不大一样,主要围绕cv、personal statement、research statement. 我觉得cv更客观,PS和RS自己能发挥的空间很大,我会觉得这种要写出彩的难度会更大。简历要简洁、重点突出,把最有优势的部分放在显眼些的位置。PS或者RS在开头也要尽量凸显你的优势,里面讲到的自己的经历串联要有逻辑,阐述自己对于做过的科研项目的理解和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实验和结果。
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学制/学校
我申请的基本是生信/计算生物学的项目,结合我自己想研究和医学结合更紧密一些的问题。选学校的话是面试之后决定的,onsite面试能体会到整个学校的氛围,能和不同的老师、同学了解情况,综合下来觉得在bcm面试的体验非常好,外加面试时候也跟几个感兴趣的老师聊的挺好的。
介绍一下program,especially有面试offer
Offer: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Quantitative & Computational Biolog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Biomedical Informatics.
面试了但最后被拒:Northwestern University DGP; Joint CMU-Pitt Ph.D. Program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UCLA Bioinformatics(有位华人老师说想direct admit一位学生,跟我面试了一下,但因为要直接定导,不确定研究方向和工作风格是不是那么合适,当时也有别的offer了,还是想多保留些选择,就没有继续考虑了)
这些项目都挺不同的,做的方向、录取的模式、入学之后学业的要求和整体的氛围都有些差异。具体讲起来有点太长了,项目的名字都列在这了,有对其中项目感兴趣的学弟学妹直接来找我就好。
在出国的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小tips
可以关注下申请的项目以前招国际生的情况,我在申请结束后才了解到很多医学院的项目由于资金问题很少考虑国际生。
关于科研和科研产出:有时候并不一定努力就会有所产出,这种时候心态还是要放平。科研经历主要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和能力,了解一个项目背后构思的逻辑,怎样去提出好的科学问题,有了这些准备,会为申请好的暑研、实习经历等打下很好的铺垫。大三暑期最好出国做暑研,比较理想的是可以到大四上再回国,这样在国外申请可以得到on site面试的机会,对于和老师交流以及了解学校会很有帮助。暑研时间比较短,有产出可能不是很现实,比较功利地来说,暑研目标是为了获得好的推荐信,以及做一个比较扎实的项目,在面试的时候可以展现自己对于科研的理解。申请暑研可以重点关注自己想去的学校,或者实验室的PI有比较好connection、以前指导、推荐学生比较有经验的。可以问问之前的学长学姐有没有了解自己学校的老师想找intern学生的,或者走学校学院一些官方项目。
关于面试
我去参加过的面试基本以了解我的经历为主(强committee制的学校大多会这么设置),所以我感觉不需要过多准备面试官自己的研究方向。面试前肯定要对自己做过的项目细节有所准备,个人感觉到了面试这一环,运气因素还是挺大的,有时候感觉也没问什么最后还是被拒了,所以更多的还是放平心态,当作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关注和不同老师交流的机会,以及从中了解这个学校的风格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就算面试后被拒了也不要过于受打击,很多时候并不代表你不优秀,可能只是当下这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罢了。我去过的几个面试经常要一整天和四五个老师“车轮战”式地聊天,晚上还有安排social活动,是比较累的,在体力和精力上也得做好准备,调整好休息时间。
前辈们在国外的整体体验
科研
科研的体验的话会跟实验室和导师关系非常大。我经历了大四不算愉快的intern,也明白了自己更适合怎么样的实验室,所以很庆幸来了BCM QCB之后找到了非常合拍的导师和实验室,大家一直相处的非常好,做科研的心情也很好。毕竟是要待四五年的地方,开心和不开心读博的体验会差很多。所以希望大家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之外,也要更深入的了解自己适合怎样的mentoring的模式,我跟身边的一些朋友交流发现每个人这方面的需求其实都不太一样,没有最好的导师,只有最合适的。没选导的时候主要是上课,QCB小蜜非常认真负责,项目给学生开放的选择也很多,可以去整个医学中心的很多实验室轮转、选导师。
生活
生活的话就跟学校所在的城市有很大关系。BCM在休斯顿,好处是休斯顿生活成本相比美国其他大城市也低一些,总体工资开销比不错。但是相对来说不像有些大城市能玩的地方那么多,我一般选择假期去外面玩哈哈。